二十年,他们从洼地起飞
——文安县芦阜庄发展纪实
从巍巍太行山起源,悠悠大清河,沿着古老的走势,一路蜿蜒,裹挟着沿途汇入的大小支流,缓缓地注入白洋淀,歇歇脚儿后,就匆匆忙忙地流到了形如釜底的文安洼。
这里地广人稀,劳作更加辛苦。于是他们勤劳、他们坚忍。这里十年九涝,几乎长年有水,先民们除大田耕种外,还必须会打渔、会撑船、会采藕、会种稻、会插苇、会织席。
一方水土一方人。这里要讲述的,就是文安人,一个洼地起飞的传奇。
推出片名: 二十年,他们从洼地起飞
——文安县芦阜庄发展纪实
古老的大清河,流淌到文安洼的北部边缘时,突然一拐弯儿,甩下一片狭长的洼地,人们称它作“牛角洼”。这里有一个建于北宋年间的村子,叫芦各庄,解放后因重名,改称芦阜庄。
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芦阜庄人祖祖辈辈靠在牛角洼,有水治水田,无水种大田,春种秋收,繁衍生息。
【老支书刘和平同期声:这个洼叫溢流洼,过去啊,低洼易涝,盐碱地也多,这么一来产量相当 低。相当低以后啊,这个人们不够吃的,就容易下来掰人家个棒子啊,弄人家个豆子啊,偷田捋穗的出现这情况。所以说人家各村对这个村都挺不满意的。人家就骂街,骂什么“贼各庄”啦,“穷各庄”啦。
为了让村民吃饱肚子,几任党支部都一条心拼命抓粮食,也想过办副业,搞农副并举,可也都因没钱没门路,胆儿也小,几任班子也没有实现这个目标。直到1981年,队散了,土地承包了,政策好了,村民才填饱了肚子。至于发家致富,还是很遥远的梦。
【画面:夕阳下,解国胜、李玉增在大清河畔的逆光剪影。
1987年10月,以解国胜为支部书记的新班子接过了这副担子。
【村主任李玉增同期声:这副担子比较重!一头是多少年来积累下来的十几万欠的贷款,再一头是这个上届和几届领导班子的嘱托,和芦阜庄父老乡亲的期盼和希望。
新任党支部书记解国胜担任过镇中学校办工厂的厂长,自家也办起了小五金加工厂,也倒卖过废旧钢铁。这期间,他偶然发现破烂儿中有大量的钢板下角料能在小五金行业变废为宝。通过加工,几分钱的东西可变成几块甚至几十块钱的有用之材。
【解国胜同期声:把汽车制造厂及各大钢厂裁废了的下脚料低价的收回来经过筛选再卖出去,这就叫流通升值。流通升值变废为宝,不到几年的时间芦阜庄在华北地区闯出了名气,钢材交易市场成了芦阜庄的品牌。如今,芦阜庄家家有事干,人人当老板,全民创业,实现了共同富裕。.
转眼几年过去了,变废为宝的理念为全村人画出了一张路线图,先是几个人,后是一帮人,再后是全村人跟着走。走的人多了,一条条印着芦阜庄人足迹的致富路硬是被踩出来了。
【村主任李玉增同期声:我跟解书记合作了二十多年,我比较服他。因为他有胆识,有开拓创新的思路,有正确的领导才能,有全心全意为芦阜庄父老乡亲服务的奉献精神。
随着集体富、家家富的步伐,村里街道开宽了,硬化了,自来水进家了,干旱的土地变成水浇田,乡亲们比着劲儿地盖新房,买汽车。想当初的“贼各庄”,如今可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裕庄”啦。
紧跟着,村西106国道开通了,村东的京九铁路运行了。交通的便利更给村庄插上了翅膀,废钢废铁也呼呼啦啦地汇集到了芦阜庄
也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一场天灾降临了。
1996年8月,太行山区连降暴雨,山洪暴发,上游的新盖房枢纽泄洪了,白洋淀枣林庄大闸提上去了,大量客水沿着分洪道涌入大清河两岸的溢流洼和芦阜庄所处的牛角洼。
芦阜庄钢材市场眨眼变成汪洋,300多家门店、上万吨钢材被淹,上千万元人民币打了水漂儿。
【党支部委员解彦利同期声:当时我听到了男人们的骂声,女人们的哭声,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支部会上,书记村长的一番话我才有了底。书记村长说,洪水早晚也得来,早来晚来也得来,咱必须建一个高标准的钢结构大棚,地基抬高点,别说几十年,一百年也淹不了。
谁都知道这是一步好棋啊。可真走出这步棋,谈何容易。这不,解国胜一亮招,村里俨然一场大地震。
【情景再现:当年的选票记录
也难怪村民反对,照这个规划,要拆除300多个门店,所有家族的祖坟必须迁走。需要重建的门店每家还得再掏七、八万元。
【老支书刘俊岭同期声:我当时是持反对意见的。这么大的投资,拆迁这么些个户,假如说市场改造不成功,芦阜庄将一跌万丈,永远翻不过身来。
解国胜的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当初丈夫把家里企业交给集体的时候,她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丈夫成年累月、山南海北地为大伙奔波,补贴工资一分没拿,她没有抱怨过,可听到越来越多村民的咒骂声,她承受不住了:“国胜,你没日没夜的干,有几个人说你好?你这是图的啥?”谢国胜耐心的告诉妻子:“咱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个支持我的党支部,为了那些村民的信任,更是为了咱村能过上好日子。”
【原村支部书记刘和平同期声:在党员会上,我还跟老党员们讲。咱们现在退下来了,年老体弱了,咱不能干别的,咱要替他们担待担待。很多次老党员们一直表态,行,真正故意调皮捣蛋的咱们压一压。
顶着压力,工程如期启动了,人们在观望着。
有人提出:咱们村这么多土地,在哪儿建一片市场不行呀,为什么非得破坏祖宗留下的家业,还让祖宗搬家呀?解国胜给他们解释:
【解国胜同期声:我们的房产是祖祖辈辈给留下来的,可村里的土地也是老祖宗给留下来的。为了发展,扩大我们的市场,拆了平房盖楼房,把腾出来的地建设市场,既保住了老祖宗产业,更能让芦阜庄的企业更快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更加富裕。
【刘俊岭同期声:过去我有三间房,在B2区15号,那时候年租金是3000多块钱,改造以后呢是30000多块钱,三年之中呢人们收回了成本,现在老百姓是十分满意。
在市场改建初期,芦阜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立足于深化改革,栽桐引凤,招商引资。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为外来商户创造良好的经商环境,为芦阜庄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村主任李玉增同期声:村里有一部分人比较担心,外地人过来,是不是影响了咱们的买卖,再一个说同行是冤家,这个他们过来整个会影响咱市场。作为本村的来讲,这个买卖这块肯定是有妨碍。他们就千方百计的想设这个障碍设那个障碍,给人家扎带,运输的不给人家活干。
党支部一班人眼看着这种排外势力越来越大,连续召开了干部扩大会,企业家代表会,党员、群众代表会。会上,解国胜反复强调说:
【解国胜同期声:我们村要向发达地区看齐,广纳外地能人,吸取发达地区的经验,吸引外来资金,芦阜庄要扩大市场规模,打出品牌,不光要把能人引进村,还要把他们扎根芦阜庄。
为引进更多外地人进村创业,党支部一班人多次到发达地区学习,开阔了眼界,也点亮了人们心中的一盏灯。人们意识到,每个发达的市场都不是一家、一村、一镇独有的,而是五湖四海有识之士互惠共赢的社会产物。于是在芦阜庄,一个“亲商、近商、安商、扶商”的全新观念,化做了全村人的共识和行动。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党支部还专门为外来户出台了一视同仁的四条优惠政策:安排摊位一视同仁,接通水电一视同仁,安排住房一视同仁,孩子入学一视同仁。
这一政策的出台,如同栽上一棵梧桐树,引来八方金凤凰,1164口人的小村,引进常驻人口近4000人。村里新建的200多套别墅、楼房,有三分之一外地人购置入住,村办小学70名学生,外地孩子占40%。在这个别墅式幼儿园里,不但招进了外地商户的孩子,连周边村镇的农民也送孩子来芦阜庄入园,如今这300多名孩子中,外地人占了80%多。孩子们早晚有专车接送,德智体美全面培养。为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正规化教育,还聘来了省内外专科毕业的幼儿教师。
【原支部书记刘和平同期声:由于文化水平低,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学会了上网了,在网上我还发过几句顺口溜:
唱歌要唱原生态,吃饭来点苣荬菜,
春秋两季去旅游,别忘幸福哪里来。
这帮老头儿,过去曾对自己内疚过,对新任班子担忧过,今天连儿女们怎么过日子都不操心了,他们腾下心来去旅游,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练练身子骨儿,多活几年,多享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在这所不显眼儿的小楼里,早有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室、中老年书画文化室。
【画面:村集体和解国胜一系列获奖证书
这些集体的、个人的、省级的、国家级的奖励证书,是党对这个班子的认可和鼓励,是人民对这个班子的信任和肯定。
这正是,全民和谐百业兴,廿年小村露峥嵘。这位曾被累病的老书记,被称为没有注册的芦阜庄诗社社长刘俊岭写下一首诗:
【刘俊岭同期声:我呢,有感地写了个顺口溜,叫做:过去度日愁吃穿,终年劳碌无休闲。家中不存隔年谷,腰里没有买盐钱。自从改革建市场,日子一年好一年。现在是楼房轿车天然气,改革迎来两重天。
当我们随着老人们的诗情画意漫游村中时,充满现代气息的楼房别墅区和城市社区媲美,街道敢和商贸新城比比高低,一排排封闭式的交易大厅鳞次栉比,就连来不及改造的平房也透出一番富足文明的气象。巧合的是,每所院落的大门上都有同样的一幅横批:家和万事兴。是啊,家和家兴旺,村和村繁荣。这可不是哪个人的号召,而是乡亲们发自内心的共鸣。
走进这美丽幽雅、小巧玲珑的农民乐园,只见:亭台错落,曲径通幽,松柏叠翠,鲜花照眼,彩蝶翩舞,绿柳扶疏。宛如江南园林,又如名家笔下富丽堂皇的风景图画……这景观,这惬意,似乎无声地述说着这方水土,这方人的富足、文明和幸福……
这就是芦阜庄走过的路,这是一条坎坎坷坷、奔奔波波的路,是一条二十年一步一座里程碑的路,这是一条愈走愈宽,愈走愈平坦,愈走愈明亮的路。它从大洼起步,通向全国,通向五洲四海,通向万里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