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视配音,港片不会退步得那么厉害”。张济平说。这些配音前辈都认为2000年是一个分水岭,张佩儒说:“2000年左右的时候是最乱的,配音演员变多了,导演们都不管配音的事,都觉得广东话版本搞定之后他的任务就完成了,就不管了,国语卖得好不好,跟他的关系也不大。除了吴宇森、徐克是因为他们有地位,对质量要求也高。其他很多导演对配音就变成没有要求了,这也是市场的问题,有些导演这个戏的卖座可能跟他下一部戏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有些人就不一样,觉得做完这个戏跟我自己就没什么关系了,他就当完成任务,也就不关心国语配音了。”
张济平则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因为当时内地市场不明朗,CEPA还没有开放,那段时间有些电影在内地就被买断了,内地市场票房好不好基本跟导演没有关系,卖得好也不显得他多厉害。所以他还是看重香港市场的,就像杜琪峰,他根本不在乎国语配音好不好。“如果导演在乎配音,香港电影在内地不会退步得那么厉害。尤其是古装片,配音不好,意思就差很多。”他认为,配音并不只是字正腔圆就可以了,“配音的时候要进入角色的心灵深处。我们对演员非常熟悉,也懂得广东话,知道广东话的发音,我们会用普通话来迁就,但是内地的配音演员可能就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太字正腔圆了。”
焦姣则认为,这和现在配音演员的工作方式也有关。她去年配过《岁月神偷》的吴君如,跟姜小亮合作。但她发现,以前的配音都是几个人围在配音房里对词,有集体创作的感觉。但现在的配音都是各配各的,今天这个配完她的部分走,明天那个来配自己部分,“多无聊啊。好像配《岁月神偷》,我觉得自己配得不好,想重来一遍,导演说:不用了,用机器弄就好了。但是以前我们真的要抓口型,现在就是技术搞定了,跟以前完全不一样。整个市场的风气就是成本上不去,制作也马虎,配音也不好,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虽然冯雪锐已经许久不出山,但一听其他人介绍现在的状况,他也颇有感触:“我们配音的年代真的比现在难多了,中间有错,就要重新全部再来一遍。一个气音错了,就要重新再来。但是新的导演里面,徐克吴宇森还算重视的,许鞍华导演的也是,她很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