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原崛起的鹰城巨轮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在这艘巨轮上,有一种红色力量始终引领航向。
领 航
平顶山市近五年组织工作综述
平顶山别名“鹰城”,1957年建市,因煤而兴,因山得名。现辖2市4县4区和2个功能区,面积7882平方公里,人口550万,共有基层党组织11049个,党员286035名。
2016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组织部的具体指导下,平顶山市组织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一个主线”,紧盯以组织工作高质量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两大目标”,大力实施堡垒优强、头雁引领、先锋带动、集体经济清零、治理能力提升、鹰城人才聚集“六项行动”,持续推进为市委中心大局服务、为党员干部人才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三大服务”,在服务大局中履职尽责、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奋进,为全市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理论滋养初心,思想引领使命。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广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充分发挥“鹰城大讲堂”“一线两山五馆N点”“红鹰党建宣讲团”作用,持续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坚强的党性铸就忠诚干净担当之魂。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推动创新转型发展,基层组织是压舱石。
平顶山市以机制规范化、阵地标准化、手段信息化“三化”建设为抓手,健全完善“三定四抓”工作法(三定四抓:定责任、定目标、定标准,抓素能培训、对标创建、典型引领、考评问效),建立分类评定、分级管理考评细则,分领域选树580个党建示范点,引导1.3万个党支部对标创建,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党员教育电视专题片《三会一课》《立夏》先后被中组部评为二等奖、三等奖,“红黄”色的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成为鹰城最靓丽的主色调,全省唯一实现“掌上红鹰”党建信息化系统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全省模范机关理论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在省委加强以党的建设为根本的基层基础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周斌作典型发言。2019年4月,人民日报以《支部建设实起来 基层党建强起来》为题进行报道。
开展以党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主要内容的“六星支部”评定,将评星结果与群众利益紧密挂钩,常态化开展“逐村观摩、整乡推进”工作,大力实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计划,营造创先争优、晋星升级的浓厚氛围。平顶山基层组织工作稳步迈入全省第一方阵,“掌上红鹰党建信息化系统”“红鹰宣讲团”“红鹰创业工程”“红鹰志愿者行动”“红鹰网络党校”“红鹰奖”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等“金名片”争相闪耀,铸就了“红鹰”党建品牌。
严格落实“双推双评三全程”制度,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高质量完成全市2821个村(社区)换届工作,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100%。大力推行党员积分管理、“一编三定”,组建“红鹰志愿服务队”1.6万余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文明创建、社区治理、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牵头制定以“红色引擎”为抓手、以“全科网格”为终端、以创建“枫桥式社区”为载体、以“幸福家园”为内容、以“民呼必应”为目标的城市社区治理“五个一”工作机制,在117个社区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五级组织架构,完善“双报到双评议”制度,引导1420个机关党支部与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成效凸显,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城市社区“五个一”治理工作在全省作典型发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实干实绩实效,紧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推进“五大转型”、持续提升“八个度”等重大决策部署,突出知事识人,优先提拔使用经受重大斗争实践考验磨炼的干部。白大良等一批在艰苦地区、基层一线、重大斗争中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先后得到提拔重用,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平顶山政治生态处近年来最好时期,2019年省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市委选人用人“一报告两评议”好评率100%,居全省第一,为历年最高。
面对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平顶山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求人才。扎实推进“鹰城英才计划”,构建以“人才新政31条”为统领、以六大工程为抓手、14个配套方案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1亿元,以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为平台,举办平顶山招才引智西安专场、重庆专场、武汉专场活动,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常态化。以“阳光考录”为目标,组织公务员考录15批次1280人,我市考录工作作为省辖市唯一代表在省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桐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这里正成为群英荟萃之地,智力引擎动能澎湃。
惊涛骇浪更显中流砥柱,大战大考锤炼本领作风。
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全市组织系统主动担责、勇挑重任,打响全省组织系统唯一一个“社会防控冲锋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闻令而动、挺身而出,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对城乡结合部、“三无”小区等薄弱区域实行“1+5+N”模式,在抗疫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1155个,实行“七个一”工作机制,组建“突击队”“应急队”4560个,3.2万名农村无职党员认领岗位,2.2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一批优秀同志火线入党,鲜红的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在全省率先实现“双清零”,被评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市。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面对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任务,强化“四级党组织书记”抓扶贫责任制,深入实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八项实践行动,着力推进党建落地生根、贫困摘帽拔根。
坚持尽锐出战,把好钢用在刀刃上,1364个驻村工作队、715名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将最美的年华写在了脱贫攻坚主战场。推进“乡土人才回归”工程,实施“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组建扶贫科技特派团和农业科技服务团,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人才聚在产业链上、党员育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全市村集体经济覆盖率达100%,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在5万元以上。2018年7月,中国组织人事报以《人才“组团”助力脱贫攻坚》为题进行报道。2019年3月,全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第二片区现场会在平顶山召开。
市委组织部对口帮扶寺沟村,在脱贫攻坚“省考”“国考”中敢于担当、勇于亮剑,主动请战迎“考”,为全市各级党组织树立榜样。寺沟村“清水河多彩田园”开门迎客,成为旅游重点,包联的团城乡普查登记“六步工作法”,得到国家扶贫办肯定。
2020年11月9日,全市51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33.5万贫困群众脱贫摘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在历史的坐标上刻下了熠熠生辉的印记。
打铁必须自身硬,不待扬鞭自奋蹄。
组织部门作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自身建设尤为重要。2017年12月,市委书记周斌到市委组织部调研,对组工干部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市委组织部按照周斌书记要求,积极树立零失误、零差错,高标准、高质量的“双零双高”工作目标,坚持“周例会、月调度”制度,对组织工作重点逐项制定“两单一图”,即目标清单、责任清单和工作流程图,实行工作动态“周报送、大事记”,加压推动落实、努力争创一流。同时,大力开展“组工大讲堂”“业务大比武”等活动,加大组工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先后调整干部11次,切实将一批务实重干、业绩突出的组工干部提拔到县级岗位,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氛围愈加浓厚。厚积沉淀形成的“忠诚担当、务实重干、精益求精、甘为人梯”的平顶山组工精神和“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部风,为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委组织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单位;市委书记周斌亲自主持召开全市基层选调生代表座谈会,并对城市社区治理“五个一”机制、等多项工作进行批示,体现了对全市组织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初心如磐,使命至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团结一致、接续奋斗,汇聚起转型发展的磅礴伟力,平顶山市成功跻身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跨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由2016年全省第16位跃居第8位;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净增加居全国第一位,PM10、PM2.5浓度及优良天数均为历史最优;沙河复航项目主体完工、高铁从“0”到“3”、民航鲁山机场获得批复,“水铁公机”齐备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山水秀美、宜居宜业的多彩鹰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组织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担当进取、砥砺前行,为平顶山市“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